您的位置: 首页 > 心情说说

苏轼的出世与入世(122段整理)

一、苏轼的出世与入世

1、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

2、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研究所

3、当我们读到“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时,不能不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而心生感动,油然而生对温暖、平静、悠然自在而又生机勃勃的心灵世界的由衷向往。后世的山水田园诗人,即便是王摩诘这样拥有极高天分的文艺通才,由于没能彻底放下“官”与“隐”的纠结,没有亲身参与生产劳动的体验,他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始终“隔”了一层障壁,难以再现陶潜诗歌中交融和谐的意境了。从这一点来说,称陶潜为“千古隐逸之宗”,并非溢美之词。

4、神话|现实|传奇|灵异

5、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6、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7、真正读懂了苏轼诗词,才能理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苏轼死在政治上,生在文化上。是的,文化上的胸襟和气魄,再多模仿者,也难得精髓,东施效颦罢了。

8、在第二十七回中,宝钗看到一只美丽的蝴蝶,如一团扇一般,一上一下的扑打翅膀,迎风而蹁跹,十分生趣动人。

9、人生便是如此,既然已经入世,便要认真做事,担起入世之责。

10、初在凤翔为官,也不时惦记此事:

11、天资聪颖如苏轼者,对这样的政治态势能看不懂吗?

12、明年兼与士龙去,万顷苍波没两鸥。

13、人生短暂而仕途忧患日深,怎么办才好?苏轼在诗中说:“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所谓“无所住”,本于《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禅宗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所说的“以无住为本”,意思是要保持性自清净的“本心”和“实相”,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不为外物所动。这样才能超然于纷纭世态之上,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解脱。

14、4w3(贵族/专家)——“本真”和“成功”之间的舞者(文/裴宇晶)

15、《游金山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二十二句,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抒发此游的感喟。

16、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

17、✎:杀蛇八百遭报应,方孝孺被灭十族!

18、他身处破漏茅草屋,能发出“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呼吁,希望天下的寒士都能有一所辟风塘为其遮风挡雨。

19、自己的人生本就不以仕宦为目的,贬谪即做隐居处之,又有何难!

20、几千年前,那个旷达乐观的诗人苏轼亦是如此。一日,苏轼与朋友外出游玩。可惜,天公不作美。游玩途中,一行人遇到了一场大雨。

二、苏轼的出世入世思想

1、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2、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3、翻译:可以调节弓箭又可以呼唤雄鹰,这是超出世人的能力。

4、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6、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在孔子思想中就有体现。孔子当然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但也不乏出世之想。虽然他对楚狂接舆的嘲笑和诱惑不屑一顾,但对“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却也心向往之,对自己理想和追求的落空流露出痛苦和失望。甚至明确提出了“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事原则。这种矛盾的精神气质影响了历代许多士人,他们人生的主流是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但内心深处对独善其身的出世生活又充满了想往,一旦受到外界环境的激发,就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李泽厚先生曾说,中国人外表是儒家,其实内心永远是庄子。这话是有见地的。

7、假设他也能如此“识时务”,早年附和王安石变法,或黄州归来后,痛定思痛,惟司马光马首是瞻,高官厚禄岂非如探囊取物?

8、据苏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所说,苏轼读释氏书而能“深悟实相”,还是在他谪居黄州之后。也许只有真正在人世间经历过生死体验和种种人生磨难的人,才会对佛教那种视人生如苦海、似梦幻,为摆脱烦恼而寻求解脱良方的出世哲学产生深刻的内心共鸣。更何况苏轼戴罪流放到黄州后,许多官场上的亲朋好友都与他断绝了音信往来,生怕由此得罪了朝廷,于自己的仕途不利。在苏轼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可以理解。

9、钱穆对苏轼的评价是:

10、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毅倾心之作!

11、而入仕表示“由外而入”,可能包含有“我现在是一介布衣,但是我要科考入朝当官。”这一种含义。

12、再比如说,曾国藩当初(平定太平天国后)一些手下曾经动员他取满清而代之,曾国藩再三思索之后,集了这样两句诗:“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这还是说的我们的内心。

13、还有他那一向为人所艳羡称道的豁达乐观,窃以为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此。

14、罢扬州芍药万花会,深得民心上书或准暂缓催收积欠,使久困之民得以温饱奏请改革仓法,改不支仓俸金为“重禄法”奏请改革税务,废除卖盐及税务监官、江务监官等年终赏金识破道士巫术

15、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16、苏轼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苏轼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17、金钱也好,官职也罢,都只是暂借它们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在精神、心灵层面,则绝不能沉溺于这些“物”。

18、对内修身,不修就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搞不好还会走到反面去,这就是“入世”的必备条件。除此之外,只有在现世中轰轰烈烈干一场,建功立业,安邦定国,名垂青史,著之竹帛,才算功德圆满。而且在理论上,也必须这么做。试想,兼具了种种仁义道德的人,对于社会,对于天下苍生,又怎么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又怎能不产生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呢?天下人受苦,他们是看不下去的。

19、跑到地方上就更不用说了,徐州抗洪、密州灭蝗、杭州修水利、定州整军纪,每到一处,都是妥妥的政绩一箩筐。

20、“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三、苏轼的出世与入世的关系

1、正说亢奋四(hyperactivefour)——穿梭于活动与暧昧中的“奇葩”(文/裴宇晶)

2、凤翔任满后,苏轼回到朝中任职,不久因政见与主张变法的王安石不合,被迫离开京师,出任杭州通判。到杭州后,他遍游江南名山寺庙,广泛地与禅师和诗僧交往,成为著名僧人的方外之交。当时与苏轼交往较密、被他敬为师友的僧人有:海月法师慧辨、辩才法师元净、大觉禅师怀琏、佛日禅师契嵩、了元禅师佛印,以及诗僧惠勤、惠思、清顺、可久、参寥等。苏轼在《海月辨公真赞》里说,每当他与法师“清坐相对,时闻一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可以从中得到心灵的安慰和解脱。这是他热衷于与僧人交往,主动接受佛家思想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3、流放黄州,途中画风是这样的:

4、翰林学士从中唐以来就有“内相”之称,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都由此职位晋升至副宰相。

5、第一份工作到岗途中,跟苏辙分别时,又不忘絮絮叨叨地提醒:

6、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7、是我特别爱的两首词,把他们和陶渊明的诗放在一起看:

8、自古出仕为官,谁人不想出人头地,博个功名富贵,缘何苏轼却一直心存归隐之念?而既然想归隐,为啥又不真正辞官还乡呢?

9、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

10、✎:梦见自己抬棺,却不知自己已死,三年后开棺里面是条蛇!

11、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

12、旧党失势后,司马光欧阳修等大佬都绝口不言世事,只有苏轼还在借助诗文不断抗议,以致最终为自己惹来牢狱之灾,以及黄州五年的弃置。

13、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仕途高光时刻,苏轼内心的归隐情结依旧毫无淡却:

14、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

15、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16、一味的出世,会让你消极悲观,佛系而停滞不前;一味的入世,会让你负重前行,疲惫而失去弹性。

17、入世,即求仕为官,兼济天下;出世,则退隐山林,独善其身。

18、生活就该如此,面对波折安然处之,即使是一阵滔天巨浪在我们心里也只能掀起一片小小浪花。

19、讲讲中华大地上的小故事

20、意思就是,要么多做实事,有益于今时;要么著书立说,启迪于后世,绝不允许自己的一生才华空付,碌碌无为。

四、苏轼 出身

1、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2、后来觉得司马光尽罢新法太过一刀切,又是一个大步向前,反对!

3、✎:命中本富有的青年却饿死了,阎王爷说“活该”!

4、他不禁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5、执着入世的精神难能可贵,但现实与理想的鸿沟往往难以逾越。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下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入仕做官成为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主渠道。这意味着知识分子必须直面俗世和官场中的种种烦恼,有时候甚至需要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来保持与世俗生活的一致性,无法保持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就使许多道德高尚、本性恬淡自由的知识分子,在人生旅途中对“入世”的代价作重新的审视和定位,将其与个人的自由与尊严相权衡,形成了一种以维护个体精神独立为核心,以隐遁山林、远离官场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人生观念——“出世”。

6、试问诸君,在起伏的人生旅途中,你将如何平衡“入世”与“出世”的关系呢?

7、苏轼被贬黄州,与白居易境遇相同,也是在种地开荒,于是以“东坡居士”自居。

8、责任编辑:梅茹瑜高铭婉

9、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0、熙宁四年(1071年),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途经镇江,他曾到城外长江中的金山寺,拜访了宝觉、圆通二位长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难怯,苏轼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观赏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

11、入世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表示一个人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入世就是在保守自己不被世界的风俗影响之后,还要进入世界,去将你的信仰和人生的价值观活出来,去影响身边的人。

12、美术编辑:张臻孙雯高佳玉

13、困来卧重裀,忧愧自不眠。

1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5、认识到苏轼是个超然物外的“心灵隐者”后,我发现这简直就是一把万能钥匙,能用来解读偶像人生的方方面面。

16、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

17、上书《乞罢登莱搉盐状》,请求改食官盐为食自产盐,皇帝准上书《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要求固定驻军,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皇帝准写《登州海市》诗,一时天下传阅,使建成仅20年的蓬莱阁蜚声中华,成为天下“四大名楼”之一苏轼在颍州

18、只有保持出世的心态做人,入世的心态做事,灵活的转换心态,张弛有度的工作与生活,才能在俗事缠身时人能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

19、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

20、苏东坡性格矛盾之二——积极入世还是超脱出世?

五、苏轼的出世与入世是什么

1、你看,一个两度制胜科场、名动京城的有为青年,一个被皇帝亲口盖章说有宰相之材、前程不可估量的官场新星,居然口口声声叮咛弟弟将来不要贪恋高官厚禄:

2、然而,在第五十二回中,宝钗处理大观园家政的时候,却处处思虑周全,让大观园事事有人料理,人人都有钱拿。

3、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4、何况,很快他又兼任经筵侍读,成为哲宗皇帝的御用家庭教师,一教就是五年。

5、如此,大家的疑惑也就不辩自明了:

6、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7、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8、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9、二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他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慷慨陈词:

10、对古代文人来说,最为清贵荣耀之职,莫过于此。天才狂傲如李白,也视帝王师为自己的终极政治理想。

11、苏轼在黄州4年,写下大量诗文,词作近百首,占其整个词作的四分之黄州是他文学的颠峰。为解决生活的困顿,苏轼带领家人开垦耕种城东一块坡地,帮补生计,并自号“东坡居士”。“苏轼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屑吃,贫者不解煮’”,遂有“东坡肉”“东坡羹”。他写信告诉堂兄:“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物,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12、这里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叶嘉莹先生的老师顾随先生的两句名言:“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13、当然,真正的佛家出世思想本质是消除贪恋之心,身处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贪恋荣华富贵,并不是厌恶和逃避现实,自求净乐。

14、真正的出世的学问,其实是佛家。佛教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不弃世,智不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自求彼岸的涅盘寂静。

15、庄子又何尝不是如此?胡文英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段话将庄子的入世情结一语点破,可谓知音。在实操层面,看看像范蠡和张良这样的优秀人物在历史上的登场和退场,我们就知道,真正道家在天下大乱时,也不会终老田园,也要出来搏一番事业,解天下于倒悬,救万民于水火。只是干完就走,决不停留,更不会居功自傲,引来杀身之祸。正所谓“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身退”固然是“出世”的精神,但“功遂”却离不开“入世”的支撑。

16、“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就是说,在最艰苦、最困窘的生活条件面前,“人不堪其忧”,其他的人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整天会感到很烦恼;颜回不仅没有烦恼,而且不改其乐,而且他有自己的方向,自己的追求。这是颜回与众不同的地方。

17、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8、苏轼知密州时看到蝗灾泛滥,亲自到田间指导和帮助灭蝗;还提倡减税、兴修水利。不到一年,密州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发展,百废俱兴;他离任时,密州百姓恋恋不舍,“遮道哭泣”。

19、要知道,王安石变法之初,急于搭建变法班子,凡趋炎附势、赞同新法者,升官就像坐火箭。比如曾布,因参与谋划新政,三天之内居然升了五次职。

20、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六、苏轼的出世与入世

1、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可以说苏的这两首词虽然不是陶的田园派,但是其中坦然释怀的真意却可称的上陶公知己了。

4、在中学课内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些伟大人物的事迹:孔夫子周游列国,绝粮陈蔡而初衷不改;屈原自沉汨罗,宁葬身鱼腹也不“随其流而洋其波、餔其糟而啜其离”;司马迁发愤著书;诸葛亮鞠躬尽瘁;杜甫一饭未尝忘君;韩愈“谏佛骨”,柳宗元、刘禹锡参永贞革新;范仲淹先忧后乐;王安石搞新法;苏东坡反新法;陆游写《示儿》;岳武穆精忠报国;文天祥作《正气歌》;海瑞为民请命;顾炎武遗民自居;康梁变法;虎门销烟……这一系列耳熟能详的事迹,千古传诵的诗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也就被一条绵延两千多年的红线贯穿起来,缀珠成串,遥相呼应,共同闪烁着入世精神的光辉。应该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这一点昂扬奋发、传承数千载的入世精神,是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5、的确,出世还是入世,向来是古代文人们的终极人生命题。

6、唐柳宗元《龙城录·任中宣梦水神持镜》:“此镜乃水府至寳,出世有期,今当归我矣。”

7、在941年后的今天,我想缅怀一下这位旷世奇才苏东坡,他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的传奇,他的性格也是错综复杂的矛盾,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有共识也有分歧,那么在这千年以后的又一个中秋月圆之际,让我们一起探寻苏东坡的神秘的内在世界!我们从九型人格的角度,来一窥这位千年前的文学奇才!

8、在杭州做通判时,某个冷雨敲窗的秋夜,他甚至辗转难眠,深悔自己当年为啥想不开跑出来考公务员,老家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它不香吗?

9、他苦中作乐,豁达乐观,随遇而安,轻松开阔。

10、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11、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12、他为中国文人,演绎了一个完美的范本。

13、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14、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15、宋苏文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琼台记事录》

16、或许,我们不会如杜甫孔子那般为国为民为造福苍生。但是,我们已经生于俗世,长与俗世,居于俗世,那就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份工作每一次任务。

17、写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1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9、当苏轼再次踏上仕途,路过以前与弟弟赴京应试时住过的渑池县,得知所投宿寺庙的僧人奉闲已圆寂归天,当年兄弟俩留在僧舍壁上的题字也看不清了。一种岁月飘忽、生死难定的虚无缥纱之感油然而生,他在《和子由渑池怀旧》里抒发了这样一种人生感慨:

20、1069年,苏轼被贬儋州,任琼州别驾。初到时暂租公房蔽身,公房年久失修,下雨时一夜三迁。当地官吏景仰东坡,派人稍加修葺,上级得知,将东坡赶出。东坡在桄榔林中自己动手搭茅屋,自命为“桄榔庵”。

1、如果说这是苏轼以文人心性初入复杂官场,如鸟入樊笼而产生的不适感,那么到了后来的元祐时期,老苏已50多岁,宦途中摸爬滚打已逾半生,且正处于一生中的政治生涯巅峰期——

2、国学堂,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相关说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