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e58.com出品
您的位置: 首页 > 伤感说说

李白最伤感的诗【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一、李白最伤感的诗

1、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 李白《丁督护歌》

2、首联“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意思是说,楚地之水清澈见底,遥遥地与碧色的大海相通。这里的“空”字,是说明楚水的澄澈。“楚水”,指李白所在之地江夏。“碧海”,暗示其好友宋之悌将要前往的地方交趾。而李白在这里说“楚水”与“碧海”相通,则大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意。

3、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4、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5、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他在《上李邕》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也是以大鹏自比的。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真像一只大鹏正在奋飞,或正准备奋飞。但此时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了,他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

6、爱一定会有争吵,而真爱是争吵后更加强烈,所以乐府民歌上说,“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爱一定会沉沦,对方的一言一行都让你觉得是那么美好,所以徐再思说:“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7、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8、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 李白《劳劳亭》

9、“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前一句说后人得到大鹏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传。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但如今孔子已经死了,谁也不会像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这两句一方面深信后人对此将无限惋惜,一方面慨叹当今之世没有知音,含意和杜甫总结李白一生时说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非常相近。

10、*毛泽东为何赠丁玲这副短联丁茂远浙江杭州

11、《三五七言》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三五七言是一种诗歌体式,因其句式为"三三五五七七"格式而得名。而李白的这首诗是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留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12、白话文释义: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13、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 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14、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

15、江城子——(宋)苏轼

16、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17、*“墨如金田园诗文化奖”暨“墨如金田园诗公园”征稿,5000元大奖等你拿,6月30日截稿

18、白话文释义: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19、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作者)李白(朝代)唐代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译文注释弃我而去的昨日,早已不可挽留。乱我心思的今日,令人烦忧多多。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先生的文章正有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风的清秀。你我满怀超宜兴致,想上青天揽住刀月。抽刀切断水流,水波奔流更畅;举杯想要销愁,愁思更加浓烈。人生在世,无法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20、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二、

1、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2、俗语:“菜不摆筷不成席不成六”,老祖宗的讲究,真得学学

3、我认为李白的诗中最浪漫的一句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一句。

4、《声声慢》——李清照(清)

5、悲的是:人生失意,怀才不遇。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 原文: 将进酒 作者: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6、“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惊奇地在心里发问。这句的“暗”字.照应了题面上的“夜”,又是理解全句乃至全诗的穴窍处。偌大的洛阳城,在暗夜里,诗人一时并不能辨出笛声所自与自己距离的远近,循声踪迹笛声方向,也不知来自何处,要判断吹笛人是谁,就更难了。因为“暗”,一切感觉来自听觉,不能来自视觉,所以起句用发问语气;又因为“暗”,诗人视觉上对吹笛处所和吹笛之人毫无预先的准备,笛声乍起,使诗人感到很突然,所以又有“飞声”的想象——笛声仿佛是凌空飞来的。“飞”强调了“暗”的背景,加倍写笛声陡起的突兀感。

7、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8、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9、希望对你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10、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酒的香气芬芳四溢。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

11、他是唐代稀世神童,7岁时写下一首诗,便成千古绝唱

12、说起李白,都能将他与最伟大的诗人画上等号。确实,李白以非凡的天赋,造就了无数诗篇,又以离奇的人生,为这些诗篇增加的亮色。他的诗歌,达到了变幻莫测,天马行空的境界,为浪漫主义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我们通常所见到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这一类。

13、此时的李白,已经从朝廷中放逐出来,再也不是翰林。他经历了人间的大悲大喜,从一个天子的近臣,变成了一介布衣,又回到了起点。很多趋炎附势的小人,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因此李白才写下了这首诗。

14、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15、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16、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17、”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这几句是本诗中最伤感的部分,也是本诗的高潮之处。

18、*灵宝:建党百年,礼赞祖国诗词楹联散文大赛,6月25日截稿

19、兰花诗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兰草孤零零的生长在幽静的园子里,和杂草一起荒芜。虽然曾经沐浴春晖,却为秋月的到来而悲伤。飞霜早早的就淅沥的到来了,翠绿的艳丽之色恐怕将要到此为止。如果没有清风吹来,它的香气是为谁而发的呢。赠友人李白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兰花不当户生长,宁愿是闲庭幽草。旧日被霜摧露欺,曾经的红颜已未老先衰。一度错接在瑶华琼枝上,在君王的池塘边结根。看看自己没有讨人喜欢的馨香美,白

20、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三、

1、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2、四版:为综合副刊版。主要刊登各种专题、诗词、辞赋、古文、书画、摄影、诗歌、散文,征稿启事等。征稿启事和各种广告还可以根据需要和主办单位要求在任何版面刊登。四版投稿信箱:zhylb4b4@1com

3、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4、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

6、对于这首诗的时间和背景,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这是诗人第一次来到宣城,来到敬亭山。他不仅写下了《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而且还满怀无奈写下了这首《独坐敬亭山》。

7、无题——(唐)李商隐

8、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9、秋风词——(唐)李白

10、杜甫的遭遇和李白不一样,虽然同处一个时代,但李白是在前期,杜甫在后期。二就是因为个人志愿不一样,李白是心胸比较开阔,放的开,另外李白他好像并不是中原人,杜甫的遭遇一是因为他确实没有李有钱,所以见惯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再加上他的一些仕途上的不顺,所以他写的诗大多都是一些忧国忧民的,他的诗又被称为“史诗”

11、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12、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郎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李白的《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中,倒数2句。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

13、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 —— 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14、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15、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16、俗语:“穷人越烧香越穷、富人越拜佛越富”,你知道为什么吗?

17、”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这几句则写出了少妇因为丈夫离去而产生的落寞之感。她别无他法,只能寄托情思于丈夫留下的这把白羽箭,借以排遣心中的愁怀。“提剑”一词,从另一方面塑造了一个为国捐躯、慷慨从戎的勇者形象,让人对少妇失去丈夫的遭遇更生同情。

18、史上最工整的一首诗,被赞“一字难改”,成千古名作

19、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20、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四、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3、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劳劳亭》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李白《丁督护歌》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李白《江夏别宋之悌》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李白《独不见》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李白《丁督护歌》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李白《树中草》

4、“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李白不愧被后世誉为诗仙,在此处夸张怪诞地运用了神话典故,使人更能贴切地感受到北方的那种极寒幽境,展现了其浪漫主义的诗风色彩。在此基础上,再生感慨“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进一步衬托北方冬季的这种严寒特征:“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雪花片片飘落在了轩辕台上,营造出一种开阔荒凉、雄浑壮丽的意象。

5、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6、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诗国天空的双子星座,他们辉耀的是永恒的光芒。“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是司马迁所说而为后世所习用的名言,虽然李白七言绝句的数量与质量远在杜甫之上,但七言律诗的成就却也远不及杜甫,尤其是篇数仅寥寥数首的七律。他的五律整体成就虽说也不如杜甫,单篇或者说单挑,却足可抗衡。如《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即是。

7、欢迎大家下方评论·····

8、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9、“谁家”犹言“谁人”、“何人”;在暗夜里听到笛声,诗人的疑问有两个:何处在吹笛?谁在吹笛?按常理应该先问“何处”,这里不写“何处”写“谁家”,一是为了协调律绝的平仄,二是表现了诗人急于要知道吹笛人是谁的急切心情。是和自己一般的旅人游子?是乐工?是歌妓?为什么要急于知道吹笛人是谁?这恐怕就与笛子吹奏出来的曲调有关了。这些诗人都不去写,但已暗暗地为下文蓄势。“玉笛”,极言笛子装饰的精美;这和“暗”字相龃龉。诗人想象到笛子的华美名贵,也证明了笛声的激越悠扬和曲调的动人心扉。不经意的修饰,都在为下文蓄势。

10、李白最多情的一首诗,仅开头两句,便让人泪流不止

11、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12、此诗是李白在疾亟之后精力不支情况下的最后作品,当是李白的绝笔,也可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诗人以大鹏自比,浩叹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怆,流露出对人生的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之情。全诗塑造了大鹏展翅奋飞而半空摧折,馀风激荡而扶桑挂袂的艺术形象,格调激昂,想象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13、白话文释义: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14、*妈祖缘·两岸楹联作品征集启事,9月20日截止

15、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6、李白伤感的诗句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17、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18、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1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20、*景福寺:诗词楹联碑记和赋一起征集,分别设奖,8月底截稿

五、

1、前两句,就让人想流泪,昨天已经成为过去,重要的是今天和明天,我们不能让时间倒流,所以从前想要成就的事情也已经不能实现,叔父也与他分别了,此时的李白内心突然有些空虚,有些落寞,他也没有遇到伯乐,想想就让人心生悲凉之意。第三第四第五句,李白正在看风景,因为豪迈的性格,他又不想想起那些失意的事情,于是想豪饮高歌,想放飞自己的内心。看到了大雁成群结队飞过,他又想能够成为大雁就好了,因为它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多么潇洒的生活。这就是李白的特别之处,他虽不得志,但是他的性格却放荡不羁。

2、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

3、如果认定该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的话,就说得清楚多了。此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国家正在饱经战火。更为重要的是,李白不仅经历了漂泊之苦,而且还因为参加永王李璘的叛乱而下狱,差点就被斩首。经过生离死别的他,人望已经远不如从前,很多人都躲避着他。

4、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5、这个观点较为主流,但另一种说法却让小珏更为认可。那就是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首先的原因是在李白的诗稿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是在天宝十三年。而且,在天宝十三年的时候,诗人虽然辞去了翰林的身份,但此时正是名气最为鼎盛的时候,人也处在生命力最强的中年。

相关说说

回到顶部